天山林䶄

Clethrionomys frater   Thomas
   

  21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外形:个体稍小于红背(鼠平)和棕背(鼠平),尾巴较长,接近体长之半。毛柔而松,背毛长约13mm。耳朵稍露出毛被之外,耳壳上有短毛。尾毛短而稀疏,可露出尾上的鳞片。尾较粗。尾端有笔状毛束。足掌无毛。前足拇指不具爪。后脚掌较长,有蹠垫6个。后蹠后部有短毛。后脚拇趾具长爪。
毛色:背毛棕褐色,略带红褐色的色泽。臀部毛色为烟灰色,近尾根部几乎成黑色。头和体侧为纯褐色,没有红褐色泽。背色向体侧毛色逐渐过渡,毛色没有清晰的界限。腹色浅灰。腹毛基部4/5为青灰色(石板青色),毛尖米黄色。因此,腹毛青灰而带有米黄光泽。耳朵毛色与背毛相同。;四肢毛色与体侧毛色相同尾背面棕褐色,底面灰褐色。由于尾上下毛色反差不大,没有明显的分界线,因此有的个体尾显示不出二色,
而有的个体又显示出二色。这在干燥后的标本所出现的现象是正常的。前、后脚棕白色或米黄色。
头骨:鼻骨短,稍向下倾斜。眶间部分平坦,老体其两侧稍隆起,但未形成眶间嵴。眶间中央形成一个较浅的凹沟,向后延伸至额骨后端。眶后突明显。颧弓中部较大。顶间骨横长,但中央向前突出,整个顶间骨的轮廓略呈等腰三角形。枕骨圆而宽。腭骨后缘平直,两侧端向下垂,达第3上臼齿后端,而其平直部分仅在第3臼齿中部。
两侧的后侧窝单独存在。听泡稍膨大。两侧翼骨细长,向后延伸超过听泡前突角。门齿孔较开阔,但不太长。上下颊齿列较长。
牙齿:上门齿末端在齿槽内向后延伸,与第1上臼齿的齿根前缘接触。第1上臼齿的前齿冠呈倒置的三角形。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两个,内侧两个。封闭三角形之间的凹角均相当深。第1上臼齿外侧形成三个突角,内侧形成三个突角。
第2上臼齿前端也有一个倒置三角形的齿环。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。三角形之间的凹角均很深。外侧有两个封闭三角形,内侧有1个封闭三角形。第2上臼齿外侧形成三个突角,内侧形成两个突角。第3上臼齿前端也有一个倒置三角形的齿环。其下面有两个三角形交错排列,封闭并不良好。内外侧各有一个三角形。最下面有一个略成丫字形的齿环。第3上臼齿外侧形成三个突角,内侧形成三个突角。这与红背(鼠平)具4个内突角明显有别。第1下臼齿后面三角形齿环的前面有三个三角形,最前面的三角形封闭,下面两个三角形连通。最上面的顶端齿环呈跳棋子状,上面有一个蘑菇状的顶,下面有一个两侧向外突出的底座。这颗臼齿外侧有4个突角,第1个突角小,是蘑菇状顶部的边缘,凹角极浅;内侧有5个突角,第1个突角也小,是蘑菇状顶部另一侧的边缘,下面的凹角比外侧的凹角略深。第2下臼齿有3个摞列的横齿环。其中第1和第2个略呈三角形状;第3个轮廓似一颗带壳的花生。其臼齿内外侧各有3个突角。第3下臼齿也是3个摞列的横齿环,均略呈三角形状。此牙内外侧各形成3个突角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腭骨后缘平直的板状,没有骨桥;臼齿有齿根。这说明它是典型的(鼠平)属种类。
个体比棕背(鼠平)稍小,体长依45只成年统计,为91(75—115)mm;而棕背(鼠平)依117只成体统计,为99(78—127)mm,红背(鼠平)依68只成体统计,为97(72—123)mm。但是,天山林(鼠平)的尾巴却相对较长,其尾长45(35—115)mm,尾长占体长48%。而棕背(鼠平)和红背(鼠平)的尾长却相对较短,棕背(鼠平)的尾长为32(24—57)mm,尾长占体长的32%,红背(鼠平)的尾长为33(27—40)mm,尾长占体长的33%。
在中国4种(鼠平)属种类中,天山林(鼠平)的尾长占体长48%,而灰棕背(鼠平)尾长占体长的50%,是两种长尾巴的(鼠平)。二者的鉴别除了天山林(鼠平)的毛褐色,比毛灰棕色的灰棕背(鼠平)毛色深得多,个体也比灰棕背(鼠平)明显较大,灰棕背(鼠平)依5只成体统计,体长仅为82(70—90)mm,另外最主要的是天山林(鼠平)的上门齿的齿根在齿槽内向后延伸,可与第1上臼齿的齿根前缘接触,而灰棕背(鼠平)的上门齿齿根在齿槽内向后延伸,但并未与第1上臼齿的齿根接触,尚有一段距离。
由尾巴较长,毛色褐色,较其他三种(鼠平)深,个体大小及上门齿齿根所在的位置,综合地鉴定天山林(鼠平)是很容易识别的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林栖。在天山山区森林、森林草原1600—2700m的云杉林缘、山柳和花楸混和林中发现。喜栖息在较潮湿的溪流旁灌丛和草丛中。据王思博等(1983)报道,在天山新源县针阔混交林中,天山林(鼠平)为优势种,每百夹日捕获率高达10.3%。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,也吃树木嫩芽和果实,冬季除吃干草还啃咬树皮。不冬眠,浅洞穴居。常在苔藓多的倒木或树根处筑窝。

国外分布

天山山区的特有种类。前苏联的天山部分均有分布。
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据王思博等(1983)报道,天山林(鼠平)为森林脑炎宿主动物,全沟蜱的带蜱率高达77.2%,寄生指数6.1。啃树皮危害林业,但其是天山食肉毛皮兽的食物,又是天山特有种类,只能控制数量,化害为益。
染色体核型:根据姜建青和许可芬(1993)的报道,天山林(鼠平)2n=56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天山林(鼠平)与欧(鼠平)(Clethrionomys glareolus Schreber)有一定相似处,因此Ellerman等(1951)与Corbet(1978)曾把天山林(鼠平)划归欧(鼠平),作为其亚种。Ognev(1950)曾提出天山林(鼠平)上门齿根比较长向后延伸至上臼齿的齿根,听骨构造、阴茎骨和阴茎构造均与欧(鼠平)有差别,应独立成种,马勇等(1987)同意此论点。Miller (1912)描述欧(鼠平)尾长约达体长之半或更长一些,这比天山林(鼠平)尾巴稍长;欧(鼠平)听泡大,圆而均匀膨胀,表面光滑,壁薄而半透明,其前端与翼状骨重叠约1mm但并没有侵占翼内窝或形成一个明显的突起。书中虽没提供听泡量度,但由其描述说明其与天山林(鼠平)听泡形态有异。综合前述意见,由Ognev(1950)提出天山林(鼠平)与欧(鼠平)阴茎骨和阴茎形态不同,这种生殖器官的形态差异,反映出二者很有可能繁殖隔离。天山林(鼠平)独立成种,立论有据。本书将其独立成种。

标本信息

标本采集地:新疆昭苏、新源、伊宁、尼勒克、和静、阿克苏及阜康。